不变的“初心”
发布时间:2019-06-27 来源:本站原创 访问量: 字体大小:

姜仕坤同志是贵州省晴隆县委原书记。2016年4月12日在出差期间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,年仅46岁。在晴隆县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,他以坚忍不拔的劲头,探索出经济、生态、扶贫三效同步精准脱贫的“晴隆模式”。他把群众疾苦挂在心上,足迹遍布晴隆县所有乡镇、村居,和老百姓细算经济账、共谋脱贫策,发动群众种草养羊,发展山地特色经济,被群众称为“农民书记”、“算账书记”。近日,党中央决定追授其为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,这是对姜仕坤同志一生坚守信仰、为民服务的最好诠释。

不忘初心是第一要求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“初心”,“人民”正是中国共产党“初心”的重要内容和价值底色。在脱贫攻坚的一线,更是要守得住初心、挨得住寂寞、扛得起使命。记得自己参加扶贫工作之初,一系列的表格、数据、大政方针,这都是在日常工作中接触不到的东西。走乡串户、宣讲政策,老百姓并不信服、常常几句话就问的自己哑口无言。当初的激情和冲劲很快就被浇灭,痛定思痛,看来群众基础打不好、扶贫政策摸不透,这份工作就干不下来!后来,当第一次得到老乡的夸奖时,内心的成就感比任何时候都来的充实,也是因为这份肯定和认可,让我不敢忘记这份“初心”,不敢辜负这份“初心”;更是深知扶贫工作拼的不是谁能说会道、能言善辩,拼的是谁更能为民所想、解民所忧,只有这样才能被老百姓接受和认可,脱贫攻坚才能做好做实。

首创精神是第一要务。摆脱贫困绝不是在家等着帮扶单位送粮、送油、送产业项目,而是在摆脱物质贫困的基础上,摆脱精神上的“贫困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,“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,让他们心热起来、行动起来,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。”这正是为我们脱贫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,激发内生动力、焕发致富热情、常怀感恩之心,老百姓才能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。党员干部更是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以及共产党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,让共产党员成为脱贫致富的领路人,带领人民群众营造起不等不靠、自力更生的脱贫氛围。

担当作为是第一要义。勇于担当作为是发挥党员作用的直接体现,也是检验党员党性的重要标尺。如今,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阶段,身为共产党员更是要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,敢于担当作为,做好脱贫攻坚的先锋者和行动者,事事想在前头、处处干在前头。但是,所谓“担当作为”到底该怎么做呢?我想正如《论语》所说:“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”讲的便是这个道理,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应当常常反省,自己所做的是不是已经竭尽所能?一是是否做到政治担当?作为脱贫攻坚的一线党员,讲政治、有觉悟是最基本的素养,遵守党的政治纪律、讲好党的政治方针、领好党的政治方向,在群众中间身先垂范、做好表率,树立良好的共产党人形象,用实际行动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处、落地生根。二是是否做到工作担当?脱贫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,新村建设、产业发展能不能有序推进、当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口碑等等都是考验我们脱贫工作的“硬标准”,更是反映扶贫工作作风和责任担当的“成绩单”。共产党员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,敢于担当、勇担重任,真正以扎实的工作作风、真诚的帮扶态度和务实的帮扶措施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纵深推进;三是是否做到廉政担当?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自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有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的纪律规定,如今党的十九大以来,更是把党的作风纪律建设摆在的首要位置,脱贫工作一线正是与当地村民接触更多、距离更近的岗位,更要求我们严以律己、清正廉洁,坚决不搞形式主义、好大喜功,以自身清正廉洁之气感染身边人、带动身边人,只争朝夕、不辱使命,以过硬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。

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:15岁来到黄土地(梁家河)时,我迷惘、彷徨;22岁离开黄土地时,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,充满自信。由迷惘到坚定,由彷徨到自信,这样的转变,就在于陕北高原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:要为人民做实事,要与人民心在一起、苦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49年后的今天,习近平初心未改,始终强调,消除贫困、改善民生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,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,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。而如今,我们有幸成为脱贫攻坚战中的一员,新时代呼唤新作为,让我们牢记“为中国人民谋幸福、为中华民族谋复兴”的初心使命,勇于担当、真抓实干,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建功立业、展示作为,将共谱“中国梦”的伟大梦想化为中国实际!

(区法院  吴狄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