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,孔子的七世祖,先后辅佐戴公、武公、宣公三个国君,而且深受三代国君的倚重,可以说是一人之下、万人之上。但是,正考父却一直严以律已,为人处事更是恭谨低调。为了惕厉自儆、教育儿孙,他特意在家庙铸鼎铭训:“一命而偻、再命而伛 、三命而俯。循墙而走,亦莫余敢侮。饘于是,鬻于是,以糊余口。”意思是说,每逢有任命提拔时都越来越谨慎,一次提拔要低着头,再次提拔要曲背,三次提拔要弯腰,连走路都靠墙走。生活中只要有这只鼎煮粥糊口就可以了。正考父能够有如此成就、得到三朝倚重,正是得益于他人格和品德的力量。
廉洁自律以讲觉悟、守初心为起点。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:“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讲觉悟、有觉悟。有了觉悟,觉悟高了,就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准星。”有觉悟方能辩是非、明公私,有觉悟才能养正气、祛邪气。觉悟就是检验党员干部思想信念的“试金石”,在是非义利、公私正邪的考验前,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,永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,靠的就是党性觉悟。所谓觉悟,并不是空洞抽象的“口号”,更不是拿来炫耀邀功的“资本”,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影响着我们人生方向和道德价值观的思想,它来源于不断的学习、学习、再学习,使之成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。不能因为升值了、加薪了、应酬多了就耽误学习甚至放弃学习,否则权力就会滋生出贪腐之念,最终侵蚀掉理想信念和美好前程。因此,党员干部一定要对权力怀有一种敬重之心、敬畏之心。把权力当作一种责任,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,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,确保个人不逾矩、权力不越轨。
廉洁自律在惜名节、知敬畏中建立。万丈高楼平地起,纪律建设亦是如此,良好的作风就是在小事小节上慢慢建立起来的,因为大多数的腐败质变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侵蚀腐化的。清代有个张伯行,被誉为“天下清官第一”,在腐败成风的时代背景下,张伯行始终坚持把“毫厘”看成关乎个人名节、百姓福祉的“大事”。古人尚且如此,何况如今的我们?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有不拿群众“一针一线”的纪律要求,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摆在了政治工作首位,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。然而,始终有些干部不珍惜“名节”、对党的纪律毫无敬畏之心,为了一些“小实惠”在贪欲和腐化的泥沼中越陷越深,最终追悔莫及。而这条走向贪腐深渊的“不归路”谁又是一朝到达呢?都是在平日里不顾名节、不知敬畏,最终掉入深渊。再说到张伯行的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。”对今天的党员干部而言,有何止关乎名节?只有在小事小节上始终保持高度自觉性,时时刻刻谨记共产党人的作风纪律,常怀敬畏之心和珍惜之情,才能真正做到谦恭用权、清正为官。
廉洁自律以亮家规、树家风为防线。家是最小国,国是千万家,恪守廉洁的防线不仅要从自身建立,更要从父母、夫妻、子女和亲友中建立,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,把拒腐防变的防线扎宽、扎牢才能真正做到“爱家有度、公私分明”。正考父将铭训铸在家庙就是要教育后世儿孙守德持正、谦虚恭俭、清正廉洁。历史证明,正考父“三命而俯”的良好家风家训在后世子孙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诠释。良好的家风形成,党员干部自身是关键,一些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,自身觉悟不高、思想信念不够坚定,甚至利用家人之手借机敛财,最终深受其害的不仅自己还连累上家人、朋友,更是败坏党风、政风和社会风气。由此可见,只有领导干部自身带头树立良好家风,公私分明、以身作则、言传身教,做好家人、子孙的好老师、好榜样,让家人、亲友自觉建立拒腐防线、提高思想觉悟、促进社会良好风气形成,这才是对家人亲友最大的关爱,更是有益社会、有益国家之举。
(区法院 吴狄珊)